top of page

魚Zine

FishZine

參與朋友

Attendee List

食塘源野網上展覽

Online Exhibition

魚Zine

FishZine 

文:小桐

 

自從搬進大生圍駐村的第一晚,葉破的作息規律變成了早睡早起,他總是清晨四時左右起床,天仍未亮,整個大生圍卻充滿著早起鳥兒的叫聲。他在鳥聲之間漫步至魚塘的每個角落,細看著日出的每個不同的角度:有時是躲在樹葉後,看著亮白的日光把浮在水上的樹枝照得發白,有時是天空的日光把池水的漣漪照成了一個個亮白的圓圈。黃昏,他同樣四處尋找細看日落的角度,坐在草地發呆靜候,抬頭,忽然看見一束橙黃色的日光灑落池水,池面的小木船則成為了漆黑的剪影……

 

許久,住在城市的葉破都沒有如此用心凝視大自然的微細變化。他把這些自然景色錄下來,再配上配樂,製作成他的藝術作品《凝》。作品分成兩個部份,第一部份是「錄像裝置藝術」,以漁網和漁村拾獲的樹葉、石頭、路上的棄置物件等,製作出一個浮在魚塘水面的裝置樂譜,這樣,「聲音」就變成了眼睛可見的「物件符號」。每當漁網染沉、日光變化、風水、魚動,這浮在水上的樂譜,都會有所變化。

 

作品尚有另一「模塊式物件樂譜」的部份,原本打算給公眾參與,一同創作這首大自然的樂曲。他把村裡一些隨手可拾的素材帶回城市,包括原本牢牢扎在漁網上的百多塊鉛等等,給觀眾在原來的樂章上再增加一些物料,令配樂有所變化。

 

他的駐村居所是村民蘭姨的家,於是,他和蘭姨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。時值冬天,天氣頗冷,他強迫自己大清早起來四圍尋找美景,當拍攝一輪後,蘭姨會在九時左右來到漁塘工作,他就向蘭姨了解這裡的漁民如何養魚,因此知道蘭姨會用奶粉、麵包等餵魚,而他凝視的魚塘水色,顏色原來是會反映水中的酸鹼度是否適合,蘭姨看見水色,就知道是否需要「打氣」來增加水中氧氣的含量。

 

中午,他來到蘭姨的家,與他們一家人一起吃午飯。他感到很榮幸,可以吃到蘭姨親手製作的「鹹鮮」——就是不太鹹也不太乾身的鹹魚,飯檯還有蘭姨預備的家鄉臘腸和鄰居所種的即摘、即煮生菜等等。吃過午飯,蘭姨會到村公所打麻將,他則告別蘭姨,回到住處小睡,再在下午到漁塘位置尋找夕陽美景。下午出門,漁村變得熱鬧,他會看見小朋友在踢球、踩單車,村中住宅也傳來了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。夜晚,他又來到蘭姨家裡吃飯,所吃的正是漁塘裡、蘭姨所養的烏頭魚。然後早早入睡。

 

漁塘旁邊,也有蘭姨所種的果樹,每當葉破經過果樹,蘭姨都會向他介紹這些樹,還會把樹上的芒果、柑桔、番石榴、香蕉等摘下來送給他,蘭姨邊摘邊說,她願意與遊客分享水果,可是有些遊客卻不問自取,很無禮貌。蘭姨邊說,邊指著一棵被切走了果實的蕉樹。

 

駐村的生活,大概都是這樣度過,每天期待日出,然後期待日落,享受著大自然環境帶來的舒服、寧靜、安穩,日落的「蛋黃太陽」雖然一瞬即逝,但也是他值得在池邊耐心等候的景色。而葉的倒影與光線在池塘水面交錯的畫面,漂亮得如水墨畫。

 

又一日清晨,他帶著收音儀器外出記錄鳥聲,因雀鳥的警覺性甚高,他只能把腳步放得更慢,免得驚擾著正在對唱的小鳥。他留意到體型較小的鳥,鳴聲通常較為清脆,會唱歌,至於水中的大型鷺鳥,叫聲則較低沉,不會唱歌。此時,一隻村貓跟在他的腳邊,不斷在他的身邊穿梭,直至他停下工作,替貓抓癢,貓便非常滿足地,一直跟隨著他。

 

如常到蘭姨家裡午飯。蘭姨說,她的漁民生活非常簡單,每天所做的事都沒有甚麼大變化,她也習慣了如此平淡的日子,雖然不會賺到很多錢,但生活很寫意,也沒有甚麼特別的煩惱。

 

葉破的《凝》,靈感來源是:「人們生活中,經常過於急速、忙碌,沒有安靜凝視或發現一些微小的事物,失去了很多值得細味欣賞、感受反思、無用之用的平常美。」他希望觀眾可以通過他的作品來體會寂靜之美,可以更有耐心地仔細欣賞自然景色的細微變化,「透過專注凝視引起更深層次的感動,反思平凡日常及無用之用的意義。」

大生圍風景_魚塘枯木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