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魚Zine

FishZine

參與朋友

Attendee List

食塘源野網上展覽

Online Exhibition

魚Zine

FishZine 

 

文:小桐

 

三年前,魏思敏(Winnie)因為工作而第一次來到大生圍。此前,她是一個「非常城市」的城市人,從未踏足香港的鄉村。來到大生圍,第一次看見非常整齊的幾排低矮村屋,村屋後的一片農田,以及農田後面非常遼闊的魚塘,她感到非常震驚,原來香港仍有這種寧靜得如同世外桃源的村落。當時,她就想了解村民在這裡的生活。

 

去年,她的小孩出生不久,她有了一個工作空檔,報名參加駐村計劃。雖然因為要照顧小孩而無法在大生圍過夜,但為了尋找靈感,她還是常常來到這條村,與村民聊天,觀察村民的生活。她印象最深是大生圍的烏頭魚,這種食物好像代表了這個地方。她常常在魚塘邊遇見養殖烏頭的漁民,看見他們用白麵包、奶粉、公仔麵、豆腐渣等各種食物作為烏頭魚的食糧,她覺得很有趣。

 

烏頭魚成了她的重要靈感,於是她把作品設計成六道菜,希望參加者一道一道品嚐完這六款菜式後,會覺得自己如同經歷了一條烏頭魚的一生。

 

第一道菜名叫「塘源」,她希望表達烏頭魚在魚塘裡剛剛出生的狀態。參加者的碟子裡會有一塊藍色的冰,冰是由薄荷葉、青檸及一些大生圍時令水果作為材料,冰慢慢融化後,參加者需要用飲管逐點逐點吸食著藍色的水,如同烏頭魚吸水的動作。

 

第二道菜名叫「稻風」,是一碟類似多士的小食,主要食材就是麵包、豆腐渣等,還有一些公仔麵與米粉,她希望參加者吃到烏頭魚平日的食糧,同時吃到一種食糧雜亂的感覺。

 

每三次到大生圍,Winnie有兩次都會見到鏟泥車,這部鏟泥車是她最難以忘懷的景象。第一次,她在遠處看見一架鏟泥車駛至魚塘美景,竟然在路邊傾倒了一大堆建築廢料,以後每次看見鏟泥車,魚塘的路邊又多了一堆建築廢料。她很生氣,卻又無可奈何,聯想到大自然如何被人類活動破壞。

 

烏頭宴的第三道菜名叫「城市」,這是一碟甜品——一顆棉花糖,它旁邊擺了一支火柴,參加者劃火柴後,可以用火光把棉花糖微微烘燶再進食,一咬下去,柔軟的棉花糖裡面竟有一些未烹煮的公仔麵。她希望這份味覺衝擊令參加者想像表面柔軟甜美的東西,原來裡面會有硬物、又會受到火的傷害,她希望藉此表達人為活動對大自然的傷害行為。

 

第四道菜名叫「污染」,這是一個用烏頭魚魚湯雪藏而成的白色魚凍,魚湯沒有使用任何調味料,參加者可首先品嚐烏頭魚最原初的味道,然後,她會把各種不同顏色與味道的味粉給予參加者,包括竹炭粉、綠茶粉、辣椒粉等等,參加者可自由發揮地把各種味粉混合起來,再灑進一個魚型模具裡。她猜想參加者最後會得到一種非常混亂的味道,這是她想要的效果,希望表達烏頭魚在混濁的水質裡生活。

 

——她記得村民所說的大生圍歷史,從前這裡的漁民是用基圍的方法養魚,可惜後來水質因人為活動而受污染,漁民才改為使用魚塘的方式養魚。

 

頭四道菜是Winnie在大生圍的觀察,而後兩道菜則是她的想像與寄望。

 

第五道菜名叫「重生」,Winnie猜想參加者此時會很想清理自己的味蕾,便為他們準備一杯檸檬水,各人喝水後,曾經吃過的味道消失了,她想藉此表達一切重新開始。

 

最後一道菜名叫「飛魚」,她提供烏頭魚鹹魚粒及各種配料,供參加者自行製作一個鹹魚飯團,飯團成型後,她會把飯團放在爐裡稍稍加熱,再讓參加者一起品嚐烏頭魚的味道。吃著烏頭魚粒,她想起了村裡友善的老人家,彼此總是用「食」來打開話題匣子。她看見村民在曬鹹魚,問對方要怎樣煮,對方非常詳盡地回答,另一村民路過,也發表了自己對煮鹹魚的見解。她與村民的話題,離不開村裡的食物。

af5664c2-4dfb-4006-9b58-ba3dc9870885_edi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