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魚Zine

FishZine

參與朋友

Attendee List

食塘源野網上展覽

Online Exhibition

魚Zine

FishZine 

文:小桐

 

史嘉茵(阿史)要把大生圍魚塘的蘆葦,製作成一條條飲管,再把飲管堆成一道小小的牆,供前來參觀的人取走使用。蘆葦莖這種天然物料,原本就是用來做飲管的,可是取材和生產過程太慢,後來就被塑膠飲管取代了。

 

訪問那日,阿史拿著一包蕃薯乾,來到大生圍魚塘的塘邊,坐在矮樹樹蔭覆蓋的草地上,靜看著魚塘上空許多候鳥正在捕魚,草上的飄蟲,以及魚塘邊那些隨風飄動的蘆葦。

 

她想用蘆葦來製作藝術品。自從前年初來到訪大生圍、駐村、與村民相處,她常常聽見村民談到蘆葦這種植物,說是魚塘一旦荒廢了,蘆葦就會極速生長,如果漁民要再次使用魚塘,就要動用很多時間與人力才能清走蘆葦。漁民眼中,蘆葦是一種如此負面的雜草。然而有次,阿史走到一個荒廢的魚塘,卻看見長得高高的蘆葦在隨風飄曳,蘆葦還長出了一朵朵花,湊巧有一群村民所養的羊走了過來吃蘆葦,眼前的景色非常漂亮。

 

這一兩年,阿史因為在坪輋這條村落紮火龍、在中秋節舞火龍,而開始對編織有興趣,在魚塘看見蘆葦,就覺得也可以用來做一點編織手作。她不想參展後,自己製作的展品是沒有用途的,而看中了蘆葦,是因為它很漂亮,是一種自然物料,同時又是魚塘源源不絕的獨特產物。使用蘆葦,她也覺得好像是在幫忙清理雜草。

 

「是因為有這個地方,這種物料,你才可以做一件這樣的事。」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可以令人感受到大生圍的平靜和日常生活。同時,她希望這項作品會令人有一些經歷,「我覺得經驗很重要,因為經驗令你容易記得,可能是嗅到一些味道或再吃一種食物,你會記得你曾經做過甚麼。」

 

她最記得的大生圍「經驗」也和食物有關。有次,蘭姨在魚塘撈出一大堆魚後,她跟著蘭姨學習如何把魚弄暈、再劏魚和清潔。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做這件事,所以印象甚深。後來蘭姨用這些魚來煲了魚湯,她喝著,覺得非常美味,於是一直記得。

 

前兩年第一次來大生圍,是她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魚塘。那時,她用了很多時間認識村民,向村民學習煮食技巧,發現這裡的村民大多對飲食很有研究——在她眼裡的「研究」就是知道食材在哪裡購買、怎樣才算把魚清洗乾淨、知道在甚麼風向時曬鹹魚等等。「如此細微的智慧其實很偉大,是累積經驗而來的智慧。」

 

她還記得最初來大生圍時,常常看見村民仍是用柴火煮食。過年了,她跟村民學做年糕,再與村民一起用柴火蒸年糕、蘿蔔糕、芋頭糕。跟隨村民劏魚、洗魚時,她聽見村民討論魚塘可能很快就沒有人打理,愈來愈多魚塘荒廢,她同時知道消失的魚塘除了會影響人的生活,也會影響前來覓食的候鳥。魚塘影響了很多生命,但如果向前來參觀的人解說這些大道理,她相信很多人都不會仔細聆聽。惟有用一些物品,如蘆葦飲管,讓參觀者經歷一些東西,與大生圍有些聯繫。

 

她珍惜香港的鄉村,源於八年前與朋友合作的一個「空城計劃」,當年他們利用香港的一些閒置空間做表演場地,時值新界東北發展計劃,村民也想有人關心自己的村落,他們就來到了坪輋、古洞北、粉嶺北這三個地方的村校辦藝術節。「做藝術常常要用很多錢去租一些地方,但你又眼見很多地方空了,我覺得可以利用。」八年前,她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城市人,仍覺得泥土真髒、昆蟲真恐怖,但當她在鄉村遊走多了,聽村民說回從前養豬、養雞等故事,又覺得香港除了城市一面,也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美麗空間,卻面臨清拆。

 

她不希望大家在鄉村清拆前,才留意這些地方,於是嘗試在村裡做不同的藝術創作,吸引別人進來走走,至少看看鄉村是個甚麼地方。因此,她在三年前來到大生圍。

sze_花絮2.jpe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