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fishpond2019_ori.png
fishpond2019_V4.jpg

2018年1月,藝術到家和香港觀鳥會舉辦第一次的《魚塘源野藝術節》,期望透過藝術創作,跟大眾分享自然教育、永續生活的理念。

藝術節的團隊中有一位從事自然教育多年的朋友,她留意到傳統的導賞教育偏重講解生態知識,受眾有限,因此想像自然教育的其他可能性:在自然教育中融入藝術創作,或許會令更多人有所感受,從而更主動去珍惜大自然。

在第一次的藝術節,我們邀請藝術家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在大生圍創作,例如意念源自魚塘生態鏈的傳統漁網、幽人類一默的小便男孩雕塑、為魚塘生活而譜的歌曲、源自魚塘的塘泥小鳥、為魚塘路人遮蔭的翅膀雕塑、對生態鏈作出反思的短片等等,配合生態導賞和各類工作坊,為參加者呈現大生圍的不同面向。

慶幸藝術節獲得不錯的迴響。

2019年1月,我們將再次在大生圍舉辦藝術節,以《落塘源野藝術節》為題,希望讓參加者寓「落塘」於學習,用更多元化、更主動的方式參與其中。

 

《落塘源野藝術節》將包括三個主要部分:

我們誠邀您在2019年1月19日及20日,來欣賞《落塘源野藝術節》的創作,參加工作坊、導賞等活動,一起「落塘」,在大自然中學習﹗

約30至40年前,大生圍旁的錦綉花園是魚塘區,因為建築工程,當地居民被安排至隔壁的大生圍居住,大生圍至今有約70間居所,老人家亦佔多數。其中從事養魚業的只有3至4戶。

 

大生圍魚塘位於拉姆薩爾公約濕地之內,毗鄰米埔自然保護區,此地的建築受到政府嚴格規限,政府會經常派員視察,如養魚戶需要興建新棚屋以存放用具,亦需向政府作出申請,並受政府嚴格監管。

 

大生圍現今有約40個魚塘,水深約2至6米,后海灣一帶魚塘的名產為元朗烏頭,佔香港淡水魚市場約5%供應量。早在40年代,香港養魚業初時多以基圍方式運作,透過引入后海灣帶有蝦苗和魚苗的海水,將海產養在近岸的基圍。但由於后海灣水質受污染,養魚戶紛紛轉為以魚塘養魚。魚塘周邊有一些貨櫃或竹棚,用以存放物資,以前更有不少像在大澳常見的水棚。在魚塘中,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養魚設備,如增氧機、飼料機、魚網、放置食物的木框等。

 

魚塘定期會有剷塘的工序,以消除在水中和土壤積聚的細菌。一般於秋冬季收成後,魚塘會進行排水和曬塘,再以推土機剷塘, 候鳥在這段時間便會趁機覓食。隨季節轉變,大生圍經常有鳥類前來覓食,池鷺和大白鷺便是大生圍常見鳥類。

 

漁民為了提高魚塘經濟效益,還會利用肥沃的塘泥栽種果樹,如大樹菠蘿、黃皮、桑樹等,用桑葉包裹的茶果,便是大生圍村民的拿手小吃。

2012年開始,香港觀鳥會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,在新界西北的魚塘展開自然保育管理協議試驗計劃,透過與當地養魚戶合作,在超過600公頃的魚塘進行生境管理工作,改善及提高魚塘的生態價值,維持對野生動物的吸引力,特別是吸引水鳥到來棲息覓食。除此,魚塘也是兩棲類、爬蟲類、哺乳類、昆蟲( 如蜻蜓、螢火蟲等) 的繁殖或棲息地,這種有利生態的魚塘運作方式在生態上有重要價值。管理協議宗旨是令各方面包括在人、鳥及其他生物取得生態平衡,各取所需。2017年,計劃得以延續兩年,加強內容包括生態調查及教育宣傳,舉辦不同類型以提高公眾對魚塘和濕地保育的參與和認識。

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網頁

贊助 :

合辦:

LOGO_2018_H-transparent_background.png

協辦:

購票伙伴:

大生圍村

20161222_182559_bktGkvV8iV_f.png

關於大生圍

關於「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」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