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源起

約30至40年前,大生圍旁的錦綉花園是魚塘區,因為建築工程,當地居民被安排至隔壁的大生圍居住,大生圍至今有約70間居所,老人家亦佔多數。其中從事養魚業的只有3至4戶。

 

大生圍魚塘位於拉姆薩爾公約濕地之內,毗鄰米埔自然保護區,此地的建築受到政府嚴格規限,政府經常派員視察,養魚戶如需興建新棚屋以存放用具,亦需向政府作出申請,並受政府嚴格監管。

 

大生圍現今有約40個魚塘,水深約2至6米,后海灣一帶魚塘的名產為元朗烏頭,佔香港淡水魚市場約5%供應量。早在40年代,香港養魚業初時多以基圍方式運作,透過引入后海灣帶有蝦苗和魚苗的海水,將海產養在近岸的基圍。但由於后海灣水質受污染,養魚戶紛紛轉為以魚塘養魚。魚塘周邊有一些貨櫃或竹棚,用以存放物資,以前更有不少像在大澳常見的水棚。在魚塘中,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養魚設備,如增氧機、飼料機、魚網、放置食物的木框等。

 

魚塘定期會有剷塘的工序,以消除在水中和土壤積聚的細菌。一般於秋冬季收成後,魚塘會進行排水和曬塘,再以推土機剷塘, 候鳥在這段時間便會趁機覓食。隨季節轉變,大生圍經常有鳥類前來覓食,池鷺和大白鷺便是大生圍常見鳥類。

 

漁民為了提高魚塘經濟效益,還會利用肥沃的塘泥栽種果樹,如大樹菠蘿、黃皮、桑樹等,用桑葉包裹的茶果,便是大生圍村民的拿手小吃。

關於 | 大生圍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