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​網上展覽

​文字創作 | 藝術家專訪

 

讓大生圍回歸寧靜──陳百堅

文:陳曉桐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以「關係藝術」作創作主軸的藝術家Brandon,經常參與各類型社區藝術,去年他亦參與了食塘源野藝術節。本來亦是居住在村屋的Brandon,最為難忘大生圍的親切感。「每日黃昏,村民做飯時從廚房飄出飯菜香氣,他們會好奇彼此晚飯的菜式,互相關心。」這成為Brandon腦海中難以忘懷的一幀定格。這年因疫情無法駐村之外,也因疫情讓港人少了外遊機會,多了時間探索香港不同地區,高峰期一天有二三百人前去大生圍,讓村民不勝其擾,最終決定封村。昔日曾為兩個月的鄰居,Brandon表示十分理解村民的決定,只是還未有太多機會接觸村民,便要思考是次創作的作品,對比去年駐村時與村民緊密的關係,多少有些遺憾。

 

「無論是哪一類型的社區,都要清楚該地人物的分佈架構,嘗試記住人名、他們背後的故事。以長時間為基礎,互相尊重下才能建立對話。」這是Brandon對參與社區藝術的想法。去年與村民的交流不難,但今年要重現這種畫面,便是困難。「但不花時間經歷,便難有深刻的感受。」因此,在盡量不打擾村民的情況下,Brandon選擇進去魚塘邊靜靜坐着,就這樣坐着、看着魚塘思考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遠了,怎樣透過大自然做一樣回應這件事的藝術創作呢?Brandon的作品「塘食,一位,唔該!」,以木工製作了屋簷單人座,放置在魚塘邊,讓參與者獨處,靜靜感受大生圍的氛圍,藉此回應目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限制,也帶着Brandon未能讓參與者真正在「塘食源野藝術節」堂食的惋惜。

 

問到Brandon期望作品帶來的影響,他倒是交出了並不常見的答案:「我不希望作品為大生圍帶來太多影響。它在任何層面都不應該影響大生圍。這裡不是觀光景點,而是村民生活的地方。」但若果作品能讓參與者感受大生圍的日常,用長時間感受這個小社區的寧靜,讓大生圍稍作休息,回復村民原有的日常生活,便已足夠。

公眾參與環節(1).pn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