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​網上展覽

​文字創作 | 藝術家專訪

疫情反覆,藝術如一

文:陳曉桐

由藝術到家與香港觀鳥會合作的魚塘源野藝術節,本年以「塘食」為主題,卻受疫情影響,參與計劃的藝術家與去年在大生圍收集靈感的模式大有不同。首次參與藝術節的二足步行及李穎姍(Fiona)會從什麼角度創作與大生圍有關的藝術作品呢?去年已對大生圍有所了解的陳百堅(Brandon)、含蓄與陳古沁,這年與村民的關係、創作藝術的方式有何不同?曾經在大生圍裡,炊煙縈繞,魚鳥相隨的畫面是參與者深烙腦海的感動,他們均望能夠將大生圍魚塘與候鳥、環境與村民的連結,呈現在觀眾眼前。

人、鳥、魚的共生關係─二足步行

「不同的保育論述都提及保護雀鳥、保護環境,強調雀鳥的慘況。但回過頭來想,這是大自然的共生關係,不應該是雀鳥單方面搶走漁民養的魚,也不是漁民單方面拖捨雀鳥。中間有互惠關係的可能嗎?......」

Studio Biped公眾參與活動(1).png

讓大生圍回歸寧靜─陳百堅

「「無論是哪一類型的社區,都要清楚該地人物的分佈架構,嘗試記住人名、他們背後的故事。以長時間為基礎,互相尊重下才能建立對話。」這是Brandon對參與社區藝術的想法。去年與村民的交流不難,但今年要重現這種畫面,便是困難。......」

testing.jpg

記錄本地漁農業發展─李穎姍

「從一開始進村,最直接令Fiona留下印象的便是雀鳥叫聲。大生圍接近錦綉花園一帶與魚塘兩個地方的鳥叫聲很不一樣。與觀鳥會的職員交流後,Fiona發現錦綉花園一帶的是長居香港的鳥類,魚塘附近的則是候鳥,但這些鳥叫聲都難在巿區聽見。......」

spare.JPG

藝術存在就能帶來改變─含蓄、古沁

「有了過往的經歷,村民如蘭姨、成哥早就習慣了藝術家的存在。以藝術家身份入村,含蓄認為他有責任告訴村民,藝術是什麼。「我有什麼行為、在這裡建立了什麼,就是告訴他人藝術有什麼功能。莫說老人家,年輕人也未必懂什麼是藝術。或許直到現在,村民也不清楚我們是來幹什麼的,但他們不會反感,反而會好奇。」事物一旦存在,就必然有它的影響,蝴蝶效應就是這樣衍生的。......」

公眾參與環節.JPG
bottom of page